芭蕉

芭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,原产琉球群岛,中国秦岭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,多栽培于庭园及农舍附近。 植株高2.5-4米。叶片长圆形,先端钝,基部圆形或不对称,叶面鲜绿色,有光泽;叶柄粗壮,长达30 厘米。花序顶生,下垂;苞片红褐色或紫色;雄花生于花序上部,雌花生于花序下部;雌花在每一苞片内约10-16朵,排成2列;合生花被片长4-4.5厘米,离生花被片几与合生花被片等长,顶端具小尖头。浆果三棱状,长圆形,长5-7厘米,肉质,内具多数种子。种子黑色,具疣突及不规则棱角,宽6-8毫米。


植物简介


芭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,原产琉球群岛,中国秦岭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,多栽培于庭园及农舍附近。

植株高2.5-4米。叶片长圆形,先端钝,基部圆形或不对称,叶面鲜绿色,有光泽;叶柄粗壮,长达30 厘米。花序顶生,下垂;苞片红褐色或紫色;雄花生于花序上部,雌花生于花序下部;雌花在每一苞片内约10-16朵,排成2列;合生花被片长4-4.5厘米,离生花被片几与合生花被片等长,顶端具小尖头。浆果三棱状,长圆形,长5-7厘米,肉质,内具多数种子。种子黑色,具疣突及不规则棱角,宽6-8毫米。

叶纤维为芭蕉布(称蕉葛)的原料,亦为造纸原料,假茎煎服功能解热,假茎、叶利尿(治水肿,肛胀),花干燥后煎服治脑溢血,根与生姜、甘草一起煎服,可治淋症及消渴症,根治感冒、胃痛及腹痛。

芭蕉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,叶子大而宽,性喜温暖耐寒力弱,茎分生能力强,耐半荫,适应性较强,生长较快。

山高林密,土地肥沃的地方十分适合芭蕉种植。这样 的地方产出的芭蕉,个大皮薄,肉嫩细滑,清甜爽口,具有开胃助消食的功效。芭蕉最宜疏松、肥沃、透气性良好的土壤生长;适当的遮光有利于植株生长,更利于提高品质。

芭蕉在土层深厚、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较好。不耐寒,冬季须保持4℃以上的温度,但也能耐短时间的0℃低温。耐半阴,过于荫蔽则植株生长不良,难以开花。由于其叶片为平行脉,结构疏松,极易被大风吹裂,故应选择避风的地方种植。喜湿润,栽培中应经常浇水和向植株喷水以保持较高的土壤和空气湿度,但忌土壤持续积水,否则很容易烂根。栽种时除施足基肥外,每月还应追施腐熟的有机肥1次至2次。

芭蕉多采用分株繁殖,宜在4月上旬进行。分株时,先在芭蕉周围,用铁锹或锄头将泥土挖开,让小芭蕉头和匍匐茎根裸露出来,再用锋利快刀从母体上带匍匐茎根一起切下,切下的小芭蕉头就是分株繁殖的种苗。

如果种苗的匍匐茎根已长有须根,就可直接栽于庭院或作盆栽观赏。如果切下的种苗没有须根,可先用育种苗床填上素砂土育根,埋入沙质苗床前,要考虑以后盆栽的需要,可适当剪短匍匐茎,便于今后上盆。在操作时要注意不能损伤根瘤。培育未生根幼苗,以3-厘米的株行距为宜,栽培时将小芭蕉头全部埋入沙土中,浇透水分,并经常保持土壤湿润,温度掌握在10-25℃之间,幼苗很快就能长出须根。

当嫩芽冲出土壤表面时,便可从苗床中挖起,再植于庭院、窗前,或上盆栽培,成为一棵完整的植株。在中国中部地区进行芭蕉的种苗繁殖,在秋末蕉叶凋萎时,剪去枯叶,壅土护根。残留茎杆用稻草从茎杆基部向上包扎。到次年4月上旬再将稻草解除。当根上长出许多幼株时,可行分株繁殖。移栽时前坑中施入有机肥为底肥。目前对芭蕉进行大规模的种苗生产多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。

芭蕉可以吃,芭蕉与香蕉的营养价值差不多,从中医角度讲,都有润肠通便功效,但香蕉性凉,芭蕉中性,固胃寒者不宜多吃,一般老年人宜吃芭蕉。

芭蕉果肉、花、叶、根中均含有丰富的糖类、氨基酸、纤维素、多种矿物质、硒等微量元素及多种化合物成分,药食兼用,营养丰富。研究人员采用水提取法、醇提取法和石油醚提取法对芭蕉根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实验,水提物中含蛋白质、氨基酸、糖类、有机酸、皂苷等物质;醇提物中含蒽醌、黄酮、香豆素、酚类、强心苷、蛋白质、氨基酸等化学物质;石油醚提取物中含有挥发油、甾体、油脂、内酯及香豆素等亲脂性成分并确定芭蕉根中含有氰苷。

芭蕉的园林种植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,但一直到魏晋南北朝,园林中芭蕉只是偶然一现。中唐之后,芭蕉在园林中的种植逐渐普及,尤其宋元明清,芭蕉已经在园林中获得较高的地位,成为园林中重要的植物,并形成一定的园林种植规模和造景模式。

其可丛植于庭前屋后,或植于窗前院落,掩映成趣,更加彰显芭蕉清雅秀丽之逸姿。芭蕉还常与其他植物搭配种植,组合成景。蕉竹配植是最为常见的组合,二者生长习性、地域分布、物色神韵颇为相近,有双清之称。芭蕉还可以做盆景,是古人喜欢的一种清玩。